出現這兩個症狀沒當回事,一年6次骨折找上門!

jiujiu 2021/04/30 檢舉 我要評論

一位60歲的老太太,一年多以來,因為骨折,到我的骨科門診報導了6次。她第一次看骨科,是因為路滑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了手腕骨折。手腕骨折治好後不到一個月,她在早起翻身的時候,不小心起猛了,導致了腰椎壓縮性骨折,來到門診治療檢查,竟然發現3個椎體發生了骨折。就這樣,這位老太太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接二連三的在身體不同部位出現骨折。這種像瀑布一樣接連不斷的骨折,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骨質疏鬆不當回事,一年6次骨折馬上找上門!

像瀑布一樣接連不斷的骨折的現象就是骨折的「瀑布級聯效應」。骨折的「瀑布級聯效應」形象地告訴大家,一次骨折後再發骨折風險的逐級放大效應。發生第二次骨折的風險是從未骨折的人的3倍,發生第三次骨折的風險是從未骨折的人的5倍!

導致老太太骨折的「瀑布級聯效應」的原因,是她患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由於年齡增長和體內激素水準的改變,骨密度開始逐步減低,骨的強度和抗折性隨之降低,脆性增加,於是她便出現了一年來發生6次骨折的極致情況。

在嚴重骨質疏鬆情況下,任何輕微的動作及損傷都會引發骨折。骨質疏鬆性骨折易發生在脊椎、髖部、手腕和肩部四個部位,也可發生脊椎的多個椎體上。

中老年人骨折尤以髖部骨折最為常見。發生骨折後,一般需要長時間的臥床,非常容易引起或加重骨折的併發症,如發生褥瘡、靜脈血栓、肺栓塞及泌尿系感染等,很多患者因併發症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因此髖部骨折被稱為「人生的最後一次骨折」。

骨質疏鬆症危害嚴重,不僅需要治療,更應及早重視預防骨折的發生!

出現這兩個症狀警惕是骨質疏鬆症在預警!

1

短時間內身高變矮

人體軀幹是由脊柱支撐的。而椎體骨主要由松質骨組成,骨質疏鬆是最容易「盯上」松質骨的,隨著松質骨內的骨小梁變薄、減少、消失甚至形成了空洞,骨骼的強度、抗壓的能力也隨之降低,椎體骨的承重機能也開始減退,就連自己的體重也都有可能使椎體受壓變形、短縮。這從身體的外表上看就是會顯示出身高變矮的現象。

中老人應要注意自己的身高變化,如果比年輕時矮了3公分或以上,應儘快去檢測骨密度。

2

腰背不典型疼痛

骨質疏鬆造成的腰背疼痛不典型,經常與其他疾病混淆。

關節損傷、肌肉勞損、脊柱曲線不正常,甚至走路、站立久了,也會產生類似的疼痛。單純的骨質疏鬆疼痛,治療3個月後症狀明顯減輕,但其他原因的疼痛卻不會因服用抗骨質疏鬆藥物而緩解。

在另一方面,有些骨質疏鬆症患者不一定會感到疼痛,他們可以沒有什麼症狀,在體檢或X光檢查時發現有骨質疏鬆,意味著骨量已經丟失了30%以上。

維護骨健康一定要這麼運動!

對老年人或骨質疏鬆的患者,建議減少久坐,每週至少進行150~300 min的中等強度運動,或者每週75~150 min的高強度有氧運動。老年體弱的骨質疏鬆患者,一定要根據自身身體狀況和場地條件,決定運動方式和強度。

1

步行

研究發現,低衝擊的活動如慢跑結合散步,有助於減少絕經期婦女髖部和脊柱骨密度丟失,建議每天慢跑結合散步至少30 min。

2

太極拳

研究發現,太極拳對緩解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下降和骨代謝的生物標誌物有積極作用,為有效達到強健骨骼的作用,建議每天打太極拳30min至少持續12個月。

3

阻力訓練(啞鈴、舉重)

研究發現,漸進式阻力訓練是絕經後婦女改善脊柱和髖部骨密度的最佳方法。更年期婦女通過高負荷低重複的強化運動而不是低負荷高重複的阻力運動有助於增強骨密度。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